首页 放心吉时 佛经全集 放生仪式 佛法导论 放生仪轨 佛教故事 放生乌龟 修行大全 放生什么

佛法导论

禅修之美:探索内心平静与智慧的道路

来源:http://www.workout-run-box.com 作者:华人放生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16
摘要:在这种禅修方式中,你不需要练习任何特殊的活动来培养念住,你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对你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保持正念,你也不需要在这种特殊的 "。禅修(佛教解释)冥想有两种性质

禅修(佛教解释)

冥想有两种性质。其一是集中精神(samatha 或 samadhi),即专注于一心(正念)。佛经中描述的各种方法可让人升入最高的神秘境界,如 "不存在处 "或 "非想非非想处"。佛陀认为,所有这些神秘境界都是由心创造、由心而生、由业力造成的。它们与现实、真理或涅槃毫无关系。这种性质的冥想早在佛陀之前就存在了。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佛教禅修,但并不排除在佛教禅修之外。然而,它并非实现涅槃的必要条件。佛陀本人在开悟并达到最高的神秘境界之前,也曾在不同的老师指导下练习过这些瑜伽冥想;但他并不满足,因为这些冥想并没有给他带来彻底的解脱,并不具备证悟终极实相的内在知识。他认为这些神秘境界只是 "现世的幸福生活 "或 "平静的生活 "等等。

正念的实践

佛陀说:"比丘们,有两种疾病。它们是什么呢?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有些人似乎一两年 ......,甚至一百多年都不会生病。但是,比丘们,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些无忧无虑的阿罗汉,很少有人能在心理上暂时不生病。

佛陀的教法,尤其是他的禅修方式,旨在创造一种完美的心理健康、平衡和宁静的状态。遗憾的是,佛陀的其他教义都没有像 "禅修 "那样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误解。一提到 "禅修",人们就会联想到从日常生活中逃离,采取一种特定的姿势,就像在洞穴或远离尘世的寺院龛窟中的雕像一样,冥想,或专注于某种神秘的思想或恍惚状态。真正的佛教禅修根本不是这种逃避;佛陀在这方面的教导被误解,甚至很少被理解,以至于 "禅修 "模式逐渐退化,几乎成了一种例行的技术仪式或典礼。

大多数人对冥想或瑜伽感兴趣,是为了获得某种精神或神秘的力量,比如别人没有的第三只眼。不久前,印度有一位尼姑,在拥有完美视力的情况下,试图开发用耳朵看东西的能力。这些想法不过是 "精神颠倒 "而已。这始终是一个贪婪的问题,是对权力的渴求。

使用 "冥想 "一词

用 "Meditatio "代替巴利语的 "Bhava "是不恰当的。

meditatio 这个词并不恰当;它的意思是 "实践 "或 "发展",即心智的实践或发展。佛教的 "修行 "一词,正确地说,是指心智的练习和发展。其目的是净化心灵中的杂质和干扰,如欲望、仇恨、恶意、怠惰、焦虑、猜疑等,培养专注、明晰、智慧、意志、精进、分析能力、自信、愉悦、宁静等品质,从而获得对事物真实本质的最高智慧,实现终极真理--涅槃。-涅槃

冥想的本质

因此,他发现了 "禅定 "的另一种性质,即 "毘婆奢那(vipassana)",也就是深入事物本质的内在之光,从而彻底解脱心灵,证悟终极真理--涅槃。这是必要的佛教 "禅定",即佛教的正念修行。这是一种基于正念、明晰、关注和观察的分析方法。

要在几页纸上论述如此广泛的主题是不可能的。不过,这里将从概念上简要介绍真正的佛教禅修--正念修行或心智发展--的实践形式。

佛陀关于发心(禅定)的最重要论述是《念处经》(长阿含宗第二十二经或中观宗第十经)。这部经文历来备受推崇,不仅在佛教寺院中经常诵读,在佛教徒家中也是如此,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这部经文。通常,比丘们会在临终者的床前诵读这部经典,以净化其最后的思想。

禅修方式

本论中的 "禅修 "之道并不脱离生活,也不逃避生活;相反,它与我们的生活、日常活动、悲欢离合、言语思维、道德和精神职业息息相关。

这篇论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身体,第二部分讨论情感,第三部分讨论心灵,第四部分讨论各种道德和心理主题(佛法)。

在所有形式的 "禅修 "中,心必须是清晰和自明的,重要的是要用心或清晰、专注和观察。

对身体进行冥想的一种最熟悉、最喜爱、最实用的形式是对内外呼吸的观照(安那般那)。只有在这种 "冥想 "中,佛经中才会提到特殊的固定姿势。对于本经中提到的其他形式的 "禅修",你可以随意坐、站、走或躺。但是,在练习念佛时,根据经文,必须坐着: "盘腿坐,身端正,心警觉" 但盘腿而坐对所有国家的人来说都不现实,也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因此,难以盘腿而坐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正直,保持头脑清醒"。进行这种练习时,冥想者必须坐得端正而不僵硬,这是非常必要的;双手舒适地放在膝盖上。这样坐着,你可以闭上眼睛,或凝视鼻尖,只要你觉得方便。

你日日夜夜都在呼吸它,却从未注意到它,也从未有一秒钟的时间去专注于它。既然你正在尝试这样做,那就像往常一样呼吸,不要勉强或用力。现在,把你的思想集中在吸气和呼气上;让你的思想观察吸气和呼气;让你的思想对呼吸保持清醒和警觉。当你呼吸时,有时是长长的呼吸,有时不是,这都没关系。只要正常、自然地呼吸即可。只有一点,当你长长地呼吸时,你必须清楚那是长长的呼吸,以此类推。换句话说,你的思想必须完全集中在呼吸上,这样你才能意识到它的运动和变化。忘掉其他一切--你的周围、你的环境;不要睁开眼睛看任何东西,试着练习五分钟或十分钟。

一开始,你会发现很难把心思集中在呼吸上。你会对头脑的奔驰感到震惊--它就是停不下来,你会开始想各种各样的事情,你会听到外面的声音,你的头脑会混乱、散乱,你会感到沮丧和失望。但是,如果你坚持每天早晚各练习两次,每次五到十分钟,渐渐地,你的心就会开始专注于呼吸。一段时间后,你会体验到这样一个时刻:你的心完全集中在呼吸上,再也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外部世界也消失了。这一刻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充满了喜悦、快乐和平静,所以你会很乐意继续练习,但你还是做不到,不过如果你继续经常练习,你会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到这种感觉,而且时间会越来越长。这些时刻,你在正念呼吸中完全忘我,只要你想着自己,就没有办法专注于其他事情。

这种正念呼吸的练习是将冥想发展到非常高的领悟水平的最简单易行的练习之一。此外,任何知识、开悟和对事物本质的内在领悟,包括对涅槃的领悟,都离不开禅定的力量。

另一种非常重要、实用和有效的 "冥想 "形式是,在日常生活的日常事务中,无论是身体还是语言,无论是私人、公共还是专业事务,无论是行走、起居、坐卧或睡眠,还是弯曲和伸展手脚、环顾四周、穿衣、说话、吃喝,甚至是大大小小的言语、沉默、吃喝,甚至是便利--在所有活动中,你都必须注意并活在当下。也就是说,你必须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行动中。这并不是说你完全不能考虑过去或未来;相反,当当下与行动有关联时,你就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关联。

人们通常不是活在当下的行动中,而是活在过去或未来。虽然,他们看似忙于此时此地的某件事情,但他们却活在心灵的另一个角落,活在虚拟的问题和烦恼中,通常是活在过去或对未来的憧憬和猜测中。因此,他们既无法活在当下,也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因此,他们对当下和当下的工作都不快乐、不满意,自然也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有时在餐厅里,你会看到有人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这是很常见的景象。他给你的印象是一个 "大忙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你不知道他是在吃饭还是在看书,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两者都在做。事实上,他两件事都没做,而且都不喜欢。他太紧张,心不在焉,无法享受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没有活在当下,而是心不在焉地、愚蠢地逃避生活(这并不是说,你可以不在吃饭的时候和朋友聊天)。

无论你如何努力,你都无法逃避生活;只要你还活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山洞里,你都必须面对生活。真正的生活就是当下--既不是已经消逝的过去,也不是尚未出现的梦幻般的未来。活在当下的人才是真正的生活,他才是最幸福的。

有人问,佛陀的弟子们每天只吃一顿饭,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容光焕发?佛陀回答说:"他们既不后悔过去,也不担心未来。他们活在当下,所以他们容光焕发,而那些担心未来、悔恨过去的愚人,就像阳光下被割断的芦苇,枯萎而憔悴"。

正念或正念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思考或意识到 "我在做这个 "或 "我在做那个";相反,你一想到 "我在做这个",你就会变得自我意识。一想到 "我在做这件事",你就会变得自我意识强烈,你不是活在行动中,而是活在 "我 "的想法中,结果你的工作就会被毁掉。你必须完全忘记自己,不带自我地做事。当一个演讲者有了自我意识,认为 "我是在向听众演讲 "时,他的演讲就会受到干扰,他的思想也会被打断。但是,当他在演讲主题中忘却自我时,就是他的最佳状态,他能讲得很好,也能解释得很好。所有伟大的杰作--艺术的、诗歌的、思想的、精神的--都是创作者在完全忘我的行动中产生的,当他们完全忘我时,他们也就从自我意识中解放出来了。

佛陀教导我们的这种 "念住 "或 "念活动",就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行动中(禅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一教导)。在这种禅修方式中,你不需要练习任何特殊的活动来培养念住,你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对你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保持正念,你也不需要在这种特殊的 "禅修 "上多花一分一秒的宝贵时间,你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分昼夜,经常培养念住和清明。上面讨论的两种冥想形式是关于我们的身体方面的。

其次,还有一种针对我们所有感受的冥想练习方法--无论这些感受是快乐的、不快乐的还是中性的--让我们举个例子:你正在经历一种不愉快的、悲伤的感受。在这种状态下,你的头脑是混沌、灰暗和不开明的,是沮丧和郁闷的。有时,你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首先,你必须学会不再为不愉快的感觉而不愉快,不再为烦恼而烦恼。试着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有不愉快、担忧或悲伤的感觉。研究它是如何产生的,即它的起源;研究它是如何消失的,即它的停止。试着像科学家观察物体一样,从外部观察它,不带主观反应。在这里也是一样,你不能主观地把它看成是 "我的感觉",你必须再次忘记虚假的 "我"。当你看到它的本质--它是如何产生和消失的--你的心就不再被这种感觉束缚,你就自由了。所有的感觉都是如此。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正念方面的冥想方法。无论你的心是贪婪还是超脱;是被愤怒、恶意或嫉妒所控制,还是充满仁爱和慈悲;是愚痴还是清明;在所有这些方面,你都必须对它的状态保持完全的正念。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常常害怕或羞于观察自己的心,因此宁愿回避它。我们必须勇敢而真诚地观察自己的心灵,就像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脸一样。

在这里,不需要使用批评或评判的态度,也不需要区分对错和善恶,而只需要观察、监督和检查。你不是法官,而是科学家,当你观察心灵,清楚地看到它的真面目时,你就不再受它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的束缚。如果你获得了解放和自由,你就能够了解事物的真相。

让我们举个例子:假设你真的很生气,被愤怒、敌意和生气所支配。奇怪而矛盾的是,愤怒的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和注意到自己在愤怒。当他意识到并注意到自己的心态时,也就是他看到愤怒的时候,如果是这样,愤怒就会感到羞愧,并开始减弱。你必须研究它的性质,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消失的。在这里,你必须再次记住,你不能想 "我生气了 "或 "我的愤怒"。你只需要注意和觉察愤怒的心理状态。你只需客观地观察和审视愤怒之心,这才是对待所有心灵感受、情绪和状态的正确态度。

因此,基于这种禅修方式,你可以学习、记忆并深入思考五种障碍(五盖),即

I. 感官欲望。

二、恶意、愤怒或嗔恨。

三、昏沉和懈怠。

四、焦躁和沮丧。

V. 怀疑和不确定。

这五种被认为是任何清晰理解的障碍,实际上也是任何进步的障碍。当一个人被这五种障碍所支配,并且不知道如何消除它们时,他就不知道是非和善恶。

修行者还可以 "冥想 "积极觉悟的七个因素(意识的七个分支)。它们是

禅修之美:探索内心平静与智慧的道路

第一,"正念觉知",即如上所述,能够对身心的所有活动和动作保持正念和专注。

第二,择法意识,即对正法的仔细研究,包括我们所有的教义、道德和哲学学习、阅读、研究、讨论、谈话,甚至参加正法讲座。

第三,精进意识的分支,坚决努力到底。

快乐与悲观、消沉或忧伤的心态相反。

身心轻盈自在,不僵化身心。

冥想,如上所述。

七、放弃,即以平静、安详、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

要培养这些品质,最需要的是真诚的愿望、意志或能力,而培养各种品质所需的许多其他物质和精神条件在经典中都有描述。

修行者还可以 "冥想 "五蕴等主题,详细研究 "众生是什么 "的问题。什么是所谓的 "我"?四圣谛也可以作为一个主题。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构成了第四种禅修方式,它能让人领悟到终极真理。

除了我们在此讨论的主题之外,冥想的主题还有很多,传统上有四十个,其中必须特别提及的是 "四梵法":

I. 一、以无边的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不加分别,如同母亲爱护自己唯一的儿子。

二、慈悲对待一切处于痛苦、烦恼和苦难中的众生。

三、欢喜他人的成功、幸福和快乐。

第四,以降伏之心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变化。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放心吉时 | 佛经全集 | 放生仪式 | 佛法导论 | 放生仪轨回 | 佛教故事 | 放生乌龟 | 修行大全 | 放生什么好

Copyright 2019-2030 华人放生 放生鸟类_放生鱼_放生泥鳅_放生什么好_华人放生官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